棉纺织行业研究
来源:国泰君安 2015-11-27 09:50:00| 打印|
作者:王宽
纺织行业属于传统产业之一,覆盖了农业和制造业两大领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重要的民生产业。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纺织行业在提高务农人口收入、增加就业、刺激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根据使用原材料和产品用途的不同,经过细分后,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化纤、麻纺织、毛纺织、丝绸、纺织品针织、印染业等。
棉纺织行业作为纺织行业的细分行业,拥有悠久的历史。从宋明时期开始,棉纺织品已逐渐成为我国衣饰的主要原料,我国的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边疆是世界上植棉和棉纺织技术发展较早的地区。
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棉纺工业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展和转移,各国、各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比较优势为分工基础的生产经营模式。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在技术、品牌以及产品质量上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产品侧重流行性、变化性、高质量、高附加价值,因此在高端纺织品市场上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 而发展中国家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在全球产业转移过程中逐渐吸收发达国家的低端产业,以棉纺织初级产品加工为主,在低端纺织品市场形成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棉纺织产品应用市场分析
棉纺企业为下游的针织、印染、家纺、服装提供大量原料和基础产品。具体到精梳纱线的细分市场,该类产品面对的下游行业主要是服装织造业。由于近年来国内劳动力成本等要素价格上升,使得国棉纱价格走高,在与印巴纱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此外受累于世界经济的疲软状态,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也受到很大影响。
2015年2月-2016年2月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棉纱价格对比 |
|||
月份 |
中国32支棉纱价格(美元/公斤) |
印度32支棉纱价格(美元/公斤) |
巴基斯坦30支棉纱价格(美元/公斤) |
2015年2月 |
3.37 |
2.68 |
2.83 |
2015年3月 |
3.37 |
2.8 |
2.81 |
2015年4月 |
3.38 |
2.76 |
2.8 |
2015年5月 |
3.38 |
2.77 |
2.81 |
月份 |
中国32支棉纱价格(美元/公斤) |
印度32支棉纱价格(美元/公斤) |
巴基斯坦30支棉纱价格(美元/公斤) |
2015年6月 |
3.35 |
2.76 |
2.77 |
2015年7月 |
3.29 |
2.8 |
2.64 |
2015年8月 |
3.16 |
2.61 |
2.57 |
2015年9月 |
3.12 |
2.52 |
2.54 |
2015年10月 |
3.11 |
2.56 |
2.62 |
2015年11月 |
3.09 |
2.56 |
2.65 |
2015年12月 |
3 |
2.51 |
2.65 |
2016年1月 |
2.92 |
2.66 |
2.63 |
2016年2月 |
2.92 |
2.54 |
2.63 |
数据来源:中国棉花网
虽然国际市场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但各项经济数据出现了转好的趋势,使得纺织品服装的需求量有望被进一步激活。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6年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168.52亿美元,环比增加7.63%,同比增加34.1%。具体来看,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金额89.29亿美元,环比下降6.75%,同比增加33.5%;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金额为79.23亿美元,环比增加30.24%,同比增加34.78%,其中棉纱线出口金额为14.74亿美元,环比增加72.4%,同比微降0.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国内纺织服装行业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贸易模式创新、提高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培育自有品牌、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等手段提升在产品价值链中的地位,从粗放型增长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增长转变,从而有效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培育新的行业竞争优势,激活下游市场对棉纺产品的需求。
发展棉纺织行业的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传统支柱产业,棉纺织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是科技和时尚融合、衣着消费与产业用并举的产业,在美化人民生活、带动相关产业、拉动内需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累于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国内外对于棉纺织品的需求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此外,由于国内棉花价格持续高于国外棉花价格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我国棉制纺织品及棉制服装出口竞争力大幅下滑。
在当前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我国棉纺织业肩负着转型升级、结构调整的新使命。“十二五”以来棉纺行业在技术进步、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区域协调发展、产业政策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国棉纺织工业经过近十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吸收新技术成果和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棉纺企业通过海外收购、并购等方式不断提高国际化水平。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棉纺业要通过创新和技术驱动行业发展,着力培育本土的国际品牌,把低端产能转移到国外,打破现有市场竞争格局,进而获得新的成长空间。
棉纺织行业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棉纺行业的发展要求必须有配套的劳动力、技术、原材料、电力等要素,其发展要与人口增长比例相适应,随着技术水平提高、劳动力成本增加、环境制约等因素的影响,行业必然经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
18世纪70-80年代,欧洲开始广泛利用水力驱动棉纺机器。19世纪20年代起,动力走锭纺纱机经过不断改进后得到广泛使用。20世纪60年代,更先进的环锭纺纱机基本取代走锭纺纱机,棉纺行业基本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20世纪中叶以后,各种新型纺纱方法相继产生,如自由端加拈的转杯纺纱、静电纺纱、涡流纺纱、包缠加拈的喷气纺纱、假拈并股的自拈纺纱等。从二十世纪80年代开始,凭借劳动力成本低、上下游发展均衡、人口增长红利等因素,我国的纺织工业开始迅速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以中国、印度为中心的亚洲棉纺中心已经基本成型。
1. 以技术为导向
技术进步是当今国际棉纺织业发展的基本特点。广泛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装备,特别是广泛使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使纺织生产持续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金属针布应用突破了锡林速度的限制使得梳棉机产量成倍增长,无梭引纬系统提高了布机速度,自动络筒的广泛引用标志着金属槽筒、电子清纱和空气捻接技术的成熟。新的技术带来了棉纺织装备生产水平的提高,国内环锭细纱的用工平均水平从80年代的300人/万锭到2000年的200人/万锭,再到近年来近70人/万锭左右。
“十二五”末我国的纺纱能力(包含环锭纺、转杯纺、喷气纺)达到12000 万锭,织造能力(包括有梭织机和无梭织机)达到118万台。当前棉纺织主体设备中,2000年以后的设备达到80%以上,其中2010年以后的新装备达到37.6%。细纱长车2486万锭,紧密纺2000万锭,喷气涡流纺、高速织机占全球比重66%,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代表性的设备80%安装在百强企业。
2. 与互联网相融合
中国迅速发展的网络经济,不但为棉纺行业提供了更大的市场潜力,也提供了创新的平台,D2C、C2B、分享经济等行业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棉纺行业的发展带来新活力。
“互联网+纺织”创造了产业新生态,促进纺织业变革。从产业形态看,互联网与纺织服装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技术深度应用于纺织服装产业链各个环节,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从创新模式看,创新载体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从组织形态看,纺织服装企业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互联网+纺织”在产业链中主要涵盖研发设计的网络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过程的数字化、营销环节电子化、物流现代化五个部分,通过两化深度融合让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纺织服装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016年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纺织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即将发布。其基本思路就是在新常态新形势下,利用棉纺工业良好的产业基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与此同时,纺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也是棉纺业“十三五”重点任务之一,其发展目标主要包括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互联网与纺织业融合等方向。
国内棉纺织行业的具体特征
棉纺业是我国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之一,与农业等上游行业、纺织服装加工业等下游行业紧密相联,是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自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棉纺行业开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相对于其他产业,国内棉纺行业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较为发达的加工配套水平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已形成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产业体系,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相对优势地位。
棉纺纱作为棉纺织行业的细分市场,目前中国棉纱产业已经形成了三个基本板块,第一是传统纺纱基地,比如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这些是传统的纺纱大省;第二是进口纱;第三是正在崛起的新疆纱。产业集群使得棉纺纱行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也给棉纺行业保持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复苏进程缓慢,部分纺织品出口市场的经济环境脆弱,国内服装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激活。同时,我国棉纺织行业提高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任务仍然艰巨,以创新为驱动的增长模式仍在探索。目前我国的棉纺行业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中,中低端产能在剥离后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行业内通过整合资源、梳理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等方式,使得部分龙头企业不断强化竞争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互联网+”与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以及产业分工调整,我国棉纺织业既要认清新形势下的挑战,也要抓住产业转型带来的机遇,从而把我国打造成为一个纺织强国。
在“十二五”期间,国内棉纺织行业取得了诸多成绩。首先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自动化程度提高,通过兼并、合资等方式实施国际化战略的企业增加。其次是技术进步成效显著,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设备占有率提高,紧密纺、高速转杯纺、喷气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应用面扩大,棉纺织领域纱、布产品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期间设立棉纺织相关集群20个,行业已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1个,省级技术中心超过35个。随着成本优势下降、外贸竞争激烈,我国棉纺行业在创新能力、棉花体制完善、融资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提升空间仍然很大。
1. 纺织行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
我国纺织业在建国之初以棉纺织产品和服装为主,随后的几十年中,化纤、针织、印染、产业用、家用纺织品等分行业逐渐发展壮大,形成了纺织产品的百花齐放的局面。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大国,也是全球纺织业分工体系下主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量位于世界第一。
从整个纺织行业发展历程看,我国纺织业起初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近十年中因产业政策调整,呈现出逐渐向内陆转移的趋势。浙江、江苏、山东、广东、上海等五省市一直是我国纺织业的主要聚集地,其中浙江省与江苏省在纺织企业个数和收入上分别位于国内纺织业的一、二位。近十年来,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上升,原有企业逐渐向纺织业的上下游转移,比如布料研发、产品设计、出口服务等方向。而中部凭借人力成本、原料价格低廉等相对优势,吸引了部分棉纺织企业开始向中部地区转移。
2014年部分省份纺织业发展情况 |
||||
省份 |
纺织业总产值(亿元) |
纺织业资产总计(亿元) |
纺织业出口交货值(亿元) |
纺织年企业个数(家) |
浙江 |
6037.54 |
5352.67 |
1143.22 |
5027 |
江苏 |
6754.02 |
4340.68 |
830.64 |
4730 |
山东 |
8562.99987 |
3959.12879 |
587.43321 |
2673 |
湖北 |
2210.95 |
877.36 |
141.33 |
1041 |
安徽 |
929.38 |
553.34 |
118.58 |
661 |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面对下游需求疲软、产能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人口红利消失、国际纺织产业大转移等客观情况,我国棉纺企业要实施装备智能化、管理精细化、产品差异化等发展战略。
从以往的发展历程看,小企业众多会导致产量相对分散,这对优化行业内外资源配置起到不利影响,而分散的产能和产业链也不利于行业内部进行集团化发展。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下发《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快淘汰棉纺等行业的落后工艺和产能。《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强调要调整纺织业结构和推动产业升级。从绝对数量上看,我国纺织业企业数量已从2010年的33384家下降至2014年的20821家,而纺织业资产总额却逐年上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要求迫切
中国棉纺行业在近几年间不断进行整合,通过兼并及收购活动对行业内资源进行优化,以培育龙头企业并实现规模经济。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节奏不断加快,棉纺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也将继续提速,棉纺行业未来的市场竞争模式更加趋向于规模化和大型化。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国内经济形式逐渐趋稳,部分棉纺企业开始实现盈利。
2002年-2015年全国纱产量及增长率 |
||
年份 |
纱产量(万吨) |
增长率(%) |
2002年 |
850 |
11.70 |
2003年 |
983.58 |
15.72 |
2004年 |
1120 |
13.90 |
2005年 |
1440 |
11.50 |
2006年 |
1740 |
20 |
2007年 |
2000 |
14.70 |
2008年 |
2148.9 |
3.90 |
年份 |
纱产量(万吨) |
增长率(%) |
2009年 |
2393.5 |
12.70 |
2010年 |
2717 |
13.50 |
2011年 |
2900 |
6.70 |
2012年 |
2984 |
9.80 |
2013年 |
3200 |
7.20 |
2014年 |
3379.2 |
5.60 |
2015年 |
3538 |
4.70 |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情况并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众多的棉纺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压低成本获取利润的发展模式未来会被迅速淘汰,具有较强研发、技术优势的企业才能主导行业的发展方向。在不断创新技术的同时,国内棉纺企业也在加强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努力把成本优势为主转型为技术优势为核心,以创新驱动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效益,做到技术与品牌、效益与效率相互协调发展。
3. 进口棉纱优势逐渐减弱
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6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棉纱线47万吨,同比下降20.34%;累计进口棉纱线金额11.82亿美元,同比下降24.13%。据海关统计,1月、2月和3月进口量分别为16.2万吨、11.6万吨和19万吨,与2015年同期相比,单月同比分别下降25.9%、6.5%和24%。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从2015年中旬以来,棉纱线进口数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下降趋势。近几年内进口纱凭借显著的价格优势,在国内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中低端目标客户群,但是进口纱在品质上与国产纱仍有较大的差距。如印巴纱在配棉结构、纺纱设备先进程度以及工艺控制方面都与国产纱有一定差距。目前巴基斯坦好的棉纱完税价格为17000元/吨,国内新疆棉与其他纤维混纺的纱线价格大概在17000元/吨左右,而且质量要优于巴基斯坦棉纱。
因此,国产纱通过缩小与国际纱线生产成本的差距,不仅能在高端纱市场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在中低端纱市场上也能凭借质量优势占据一定的份额。随着人民币汇率波动使得进口纱折算人民币价格与国内纱线价差不断缩小,进口纱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当国内外棉纱价差低于两千块的时候,国内棉纺企业会优先考虑使用国产纱。未来,随着我国棉花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用棉成本差异会逐步收窄,预计进口棉纱线或将继续减少。
4. 国际竞争激烈、行业竞争力仍需提高
在全球棉纺织业转移的过程中,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渐把价值链低端的产品和生产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达国家依靠着自身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在高端品牌市场、终端零售价格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在低端棉纺品生产上,印度以及东南亚国家凭借其廉价劳动力、关税和资源等方面的相对优势,不断吸引产业资本和产能的流入,并同中国棉纺企业抢夺国际市场份额。
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全球对棉纺产品的需求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我国棉纺织产品的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受累于全球经济的疲软表现,近年来我国棉纱线出口数量和金额在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发达国家的传统纺织优势与印度、越南等新兴国家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纺织行业面临着更激烈的国际竞争。残酷的市场竞争也加快了国内棉纺业优胜劣汰的力度,资源不断向优势企业集中,技术装备的更新换代也逐渐加快。
5. 棉花价格继续维持低位运行
2014年,国家取消了连续执行三年的棉花临时收储制度,试行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推动了棉花价格市场化的进程,内外棉价差有所收窄,有利于棉纺行业保持国际竞争力。2015年,受国储棉去库存化政策影响,国内棉花价格下跌,国内外棉花价格差距继续减小。2015年中国进口棉花共147.27万吨,比上一年减少96.68万吨,同比下降39%。2015年全年中国进口棉花总额25.64亿美元,较上年全年减少24.28亿美元,同比下降49%。2016年1-3月累计进口棉花21万吨,累计进口棉花金额3.59亿美元,分别同比下降53.3%、52.77%,进口棉花单价上涨1.21%。
目前市场上棉花现货资源丰富,国内棉花现货价格继续维持低位。2016年4月份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 3128B)月均价12017元/吨,环比上涨132元/吨,涨幅1.11%;同比下跌1407元/吨,跌幅10.48%。月末为12372元/吨,较上月底上涨694元/吨。
2015年1月-2016年4月中国棉花价格指数 |
||
年份 |
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 3128B)(元/吨) |
环比变化(%) |
2015年1月 |
13539 |
-1.48 |
2015年2月 |
13464 |
-0.55 |
2015年3月 |
13465 |
0.01 |
2015年4月 |
13424 |
-0.30 |
2015年5月 |
13367 |
-0.42 |
2015年6月 |
13315 |
-0.39 |
2015年7月 |
13186 |
-0.97 |
2015年8月 |
13117 |
-0.52 |
2015年9月 |
13062 |
-0.42 |
2015年10月 |
13041 |
-0.16 |
2015年11月 |
12966 |
-0.58 |
2015年12月 |
12935 |
-0.24 |
2016年1月 |
12653 |
-2.18 |
2016年2月 |
12251 |
-3.18 |
2016年3月 |
11885 |
-2.99 |
2016年4月 |
12017 |
1.11 |
数据来源:中国棉花信息网
2016年4月15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公布了2016年储备棉投放细则。细则中规定要根据市场价格联动定价和棉花出库包包检验,这有利于棉花价格保持相对稳定,并对提高棉花质量有积极意义。棉花价格在4月份出现了非理性的上涨,储备棉的投放将增加现货市场上的棉花供应量,有助于其价格回归理性状态。此外,棉花投放价格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且动态化,随着国内棉价下跌的预期,国内外纺纱企业用棉成本有所减小,国外棉纱价格优势有所减少。
6. 行业运行情况稳中向好
在全国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面对着国内外需求紧缩、部分地区产能下降、产业结构调整等局面,2015年中国棉纺织行业基本实现了平稳运行。从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跟踪数据情况看,2015年跟踪企业利润逐月向好,全年亏损面23.78%,较年初亏损面缩小了6.62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棉纺纱织造完成投资额2592亿元,同比增长15.3%,全年新开工项目数2906个,同比增长14.5%。棉纺企业在2015年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先进产能的升级、节能减耗设备改造等方面。从投资数据上看,尽管当前资金面较为紧张,棉纺行业仍实现了金额和项目数的双增长,表明行业信心有所恢复。
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在主要纱线品种中,纯棉纱销售量环比在2015年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进入2016年以后,受到2月份棉花价格大幅下跌以及春节假期等影响,纯棉纱销售量环比大幅下挫。3月份以后纯棉纱产品走货顺畅,大中企业运行平稳,市场销售情况好于预期。
数据来源: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
根据中国产业调研网提供的数据,2014年我国拥有1亿锭纺纱能力,其中粗细联、细络联各60万锭,细纱长车、紧密纺占比接近20%,新型喷气涡流纺8万头,先进的棉纺织装备绝对值世界第一。随着行业内部优胜劣汰力度的加大,各种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从2015年四季度开始,棉纺品销售情况明显改善,部分棉纺企业开始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