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监管层要求稳步推进私募基金风险分类整治,深入开展“伪私募”“伪金交所”整治,加强分工协作,消除监管真空。私募基金行业分类整治将进入新阶段。
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610家,管理基金规模19.76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长约8万亿元。私募证券基金规模6.12万亿元,同比增长63%。
北京明晟东诚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投资总监奚伟天表示,自2018年私募行业爆发较多风险事件开始,监管便逐步推动相应的风险分类整治工作。数据显示,自行业综合治理以来,累计注销的私募管理人约有4000余家,私募行业去芜存精进展明显。
明世伙伴基金有关人士认为,行业的规范与监管,是其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市场普遍现象来看,私募基金股东结构复杂、资金来源多样,基金业协会要求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和其他私募业务分类经营且不得兼营,对其采取有差异的分类审核标准,不仅避免在管理人层面出现重大利益输送的风险,同时维护了基金的本质,推动行业专业化发展。
目前的“分类监管”是在统一立法、统一备案的基础之上,根据各类私募基金的投资标的,对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分别备案,提出不同的监管要求,同时根据管理规模的大小、投资者人数、合规风险等维度,进行分类监测和检查。在此基础上,完善私募基金登记备案制度和分类公示制度,加强私募基金行业诚信建设,对合规水平和诚信水平较高的机构给予有力激励,对违规失信机构给予应有约束。
除了私募机构本身,代销机构对于私募机构的分类评价也有较大期待。过去两年,代销金融产品正被各家券商、银行和第三方理财机构迅猛推进。近期,监管机构也向证券公司下发通报,要求券商开展代销和托管业务不能在资格审查时“得过且过”,甚至放松标准,要确保合规管控不存在风险。
北京地区某头部券商金融产品部有关人士表示,现在代销机构也内卷严重,部分证券公司等代销机构对私募产品放松准入门槛和管控标准,信息揭示不到位。对私募产品进行分类监管,有利于券商等代销机构进一步健全代销托管业务的管控机制,消除模糊和空白地带,有助于建立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推动整个行业规范化发展。
自去年9月以来,量化私募开始不断回撤,不少私募不仅丢掉了超额收益,甚至跑输指数。目前,有13家百亿量化私募旗下共有23只产品累计净值低于0.85,即浮亏超过15%。其中,多达10只产品都是在去年8月、9月发行,即量化发行最火爆的时刻。